巴黎奥运会火炬开始在希腊境内传递
45 2025-04-05 11:07:40
截至2009年,美国居民、政府和非金融企业所欠未偿还债务合计,相当于美国当年GDP的2.5倍,比金融危机以前(2006年)的2.2倍又上了一个台阶。
显然,形象工程在地方政府支出中占了很大比例。中国境内的大量热钱将会撤离。
尽管过去的八年间,中国名义GDP翻了一番,但是人们对此几乎没有任何感觉。他们正身陷某种投机活动,需要新的资金来继续游戏。而在过去的八年间,电力消费以13%的速度增长。但是,由于各种结构性问题,中国经济效率仍然较为低下。如果处理不好,可能就会导致不稳定。
尽管明年的增长率可能会低得令人担忧,但从未来的标准来看,这是件好事。当前16%的M2目标远高于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加之美、法、俄等大国面临大选,商业周期和政治周期碰头,各种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
在经过了30多年的持续高速增长之后,我国原有增长动力逐步减弱,传统竞争优势逐步丧失,唯有通过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增长动力的转换,建立起新的竞争优势,才能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同时也应看到,物价上涨的中长期因素没有根本消除,反通胀仍具有长期性。打破垄断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即便考虑电力、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投资增速有所回升,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预计达到20%左右,比2011年回落4个百分点。
经济增长适度回落2011年前三季度,我国经济增长9.4%。由于劳动力供求关系的转变,工资水平上升有利于收入分配格局的改善等。
预计我国出口增长从2011年的20%左右下降到2012年的10%左右。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虽然好于发达国家,但由于国际市场动荡、出口条件恶化、资本流动的冲击正在加大,新兴经济体并不能真正脱钩。需要说明的是,高投资率、工业占比高是工业化高速增长阶段的普遍国际规律。所以,只要管理好总需求,积极推动结构改革,并加大对低收入人群的补贴力度,可以争取物价水平总体稳定,并减少通胀对社会稳定的冲击。
经济增长适度回落,有利于抑制需求过度扩张和短缺而引起的通胀,有利于促进行业兼并重组,加快结构调整步伐,也有利于逐步与十二五规划确定的7%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相衔接。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稳中求进、妥善处理三者关系的要求看,2012年我国经济发展将呈现出经济增长适度回落、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的良好格局。全球流动性仍然宽松,美、欧都将继续实施宽松货币政策。我国十一五时期经济年均增长达到11.2%,即便是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较为严重的2009年也超过了9%。
其实,我国需求结构、人口结构、劳动力供求等经济基本面因素正在发生变化。2011年9月份以来,我国对欧盟出口增长大幅回落,从8月份之前平均20%左右的增速下降到个位数增长,10月份对意大利出口甚至出现17.5%的负增长。
另外,2012年翘尾因素预计在1.5%左右,将比2011年回落1.1个百分点。随着我国经济高增长阶段的结束,投资率和工业占比将随之降低,而消费、服务业占GDP比重也会相对提高,整体经济发展逐步向消费型、服务型、创新型经济转变。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农产品价格温和上涨将常态化,劳动力工资提高是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调整和扩大消费需求的必要手段,石油等大宗商品的对外依存度也将进一步上升。而且我国经济正处在成本上升阶段,劳动力成本和资源价格的上涨都具有长期性特点。受刺激政策消退、欧债危机恶化、主要经济体改革乏力等因素影响,二季度以来世界经济复苏放缓,大宗商品价格有所回落。比如,我国矿产资源总体上人均储量低,相对贫乏,但普遍存在矿产资源税费过低,甚至无偿开采。从2011年前三季度各地区经济增长速度看,中部和西部地区平均增速分别达到12.8%和14%,比东部地区分别高2.2和3.4个百分点。首先,经济增速平稳回调,出口和投资增速下降,物价上涨的需求压力将有所减轻。
受短期因素和中长期因素叠加影响,2012年我国经济增长将有所放缓,在不爆发全球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全年经济增长有望达到8.5%左右。资本形成贡献了5.0个百分点,占53.4%。
从房地产投资看,由于目前房地产开发企业待售房面积处于历史同期最高水平,未来一段时间商品房投资进度将会放缓。2012年CPI涨幅有望回落至4%以下,短期内通胀压力将明显减轻。
中长期潜在增长率开始下降。通常情况下,出口增长10%会拉动制造业投资增长3-4个百分点,出口增速回落10个百分点左右,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制造业投资扩张。
由于欧债危机还在蔓延和恶化,2012年欧元区经济可能负增长,发达经济体整体增速将低于2%。土地资源尤其是耕地异常珍贵,但在招商中常常出现低地价或实质上零地价。目前,欧债危机还在蔓延和恶化,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有所加深。2012年保障房投资新开工面积有较大下降,公租房和廉租房融资难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投资增速也可能回落。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稳中求进作为2012年经济工作的总基调,强调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中期,曾经出现过CPI涨幅既高于经济增长,也高于实际工资上涨,而社会保持了基本稳定。
首先,贸易顺差规模缩小,内外平衡进一步改善。2011年,东部发达省市经济增长明显回落,基础设施投资的潜力和空间也在缩小,这很可能预示着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开始下降。
从英国、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看,在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之前,工业增加值、资本形成占GDP比重持续上升。既有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形成的成本推动压力、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产生的输入型通胀压力、也有前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信贷、货币投放过多所积累的货币因素。
因此,经济结构调整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推进资源要素价格改革。从中长期看,我国要保持经济较快增长,已经不是短期宏观经济政策和外延式增长所能解决的,必须从体制、机制等方面入手,通过改革的实质性推进,在有效防控风险的同时,加快我国增长动力从要素投入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的转变。2011年投资能保持较快增速,主要得益于制造业和房地产业投资高增长,这两大行业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60%。经济增长面临的下行压力,主要来源于短期需求回调和中长期潜在增长率下降二者相互叠加。
部分人因此认为,我国经济增长处在10%以上才是正常的。此外,农民收入增速有望继续高于城市居民,有利于遏制城乡差距拉大。
现阶段,我国结构调整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体制性原因导致的结构扭曲。从2011年CPI走势看,同比涨幅在7月份达到峰值后,已呈现逐月回落态势。
再次,食品价格涨幅企稳回落。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等。